就在这时,中国代表陆明远缓缓站起身,他那不屈不挠的眼神,仿佛穿透了黑暗,带着一线希望的光芒。 “尊敬的各位代表,面对地球日益枯竭的能源,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陆明远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会议厅的每一个角落,“我代表中国,在此提出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方案——建造戴森球。” 林陨在脑中快速检索。戴森球,这个理论上的巨型人造结构,可以包围恒星,收集恒星释放出的能量。这一概念由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他设想一个先进的文明可以通过建造一个完全或部分包围恒星的巨型结构,来捕获恒星释放的大部分或全部能量。戴森球的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完全包围恒星的球体、部分包围的环状结构,或者是由多个独立模块组成的网络。无论哪种结构,其主要功能都是捕捉和利用恒星的能量。 然而,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建造戴森球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陨深知这一点,但他也明白,这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出路。“地球的能源已经耗尽,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能源来源。”中国代表继续道,“戴森球可以为我们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解决能源危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一步步来。”中国代表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可以先利用地球上剩余的资源和月球上的稀有金属,逐步建造戴森球的组件。然后,通过太空制造和组装技术,将这些组件在太空中组合成完整的戴森球。” 林陨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深知戴森球的概念。虽然这个方案充满了挑战,但如果真的能够实现,人类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可是,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如何建造戴森球?而且,这需要巨大的资源和人力投入,我们能否承担得起?”法国代表马塞尔质疑道。 “我们可以分阶段进行。我们需要组建一个国际联合科研团队,共同攻克戴森球建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我们可以利用地球上剩余的资源和月球上的稀有金属,逐步建造戴森球的组件。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但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尝试一下。”陆明远坚定地回答道,“只有团结一致,我们才能建造出戴森球,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会议厅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各国代表们纷纷表示支持。他们明白,建造戴森球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壮举,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它代表了人类对知识和技术无限追求的精神,体现了人类不再局限于地球,而是向宇宙扩展的雄心。林陨也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建造戴森球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或许,地球的曙光已经来临,戴森球的梦想即将启航。人类将携手共进,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和无限可能的时代。林陨默默想着。 |